普奥战争,兄弟阋墙:德意志为何不要奥地利

日期:2017-01-25 来源:人民网-国家人文历史

  后膛来复枪的优势

  普奥战争实际上在3条战线上进行。在北方的德意志战线,普鲁士军队与亲奥地利的德意志邦国作战。国王们逃跑了,公侯们束手就擒。认为这一次是为了德意志的统一而战的普鲁士人士气高昂,直捣法兰克福自由市,逼迫该城交出巨额赔款并对市长发出恐吓:要么接受和平,要么吊死。古老的纽伦堡这时如梦初醒:这里开不得半点玩笑,于是主动打开城门,对普鲁士人拱手相请。只有汉诺威进行了微弱抵抗并于6月24日战败投降,北德大部分地区就此落入普军之手。

  相反,在西南战线,老奸巨猾的俾斯麦这次失算了。意大利传来消息,普鲁士的盟友与奥地利人初次交锋便被打得落花流水,抱头鼠窜。对此,俾斯麦大吃一惊:“我知道,他们是会被打败的!但我原以为,他们为了体面至少也要坚持一两天……”他完全没有料到他的盟国竟如此缺乏战斗力。意军丢人现眼的惨败有可能破坏俾斯麦打算分割奥军的计划。但是毛奇出奇制胜的战略则弥补了这一意外。由于普鲁士的兵力动员和战略指挥充分利用先进的铁路运输线以及电报,普军的机动与指挥始终胜敌一筹。在决定性的战场:萨克森与奥地利边境宽达420公里的正面上,很短时间就集结了25.4万人,火炮800门。在6月底,毛奇已形成集中3路普军合围向北波希米亚挺进的奥军的计划。俾斯麦和普军大本营一起南下做孤注一掷:“如果打败了,我就不再回来,我将死在最后的一次突击中。”

  相比普鲁士人的咄咄逼人,哈布斯堡王朝的反应只能用迟缓来形容,“奥军的军需机构也和奥地利一切行政机构一样,是行贿受贿和营私舞弊的巢穴”,它庞大的军队完成动员需要七八个星期之久。虽然如此,依靠内线作战的优势,奥地利依然集中了近24万军队迎战普鲁士——当时,奥地利的陆军被公认是欧洲最优秀的陆军之一。但普鲁士人除了卓越的总参谋部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优势:后膛来复枪。

  19世纪冶金学、弹道学的进步引起了武器技术的发展。拿破仑时代的步兵仍在使用滑膛枪,距离50码就很不准确,超过200码就完全失去作用。这些枪前膛装填弹药,一个熟练的射手一分钟可以发射3发子弹。而到了普奥战争时期,情况已经大大不同。普鲁士军队装备了“德雷西撞针式步枪”,这种撞针式步枪第一次结束了火药与弹头分装的历史,同时也是第一种有来复线的后膛枪。后腔装弹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士兵可以蹲下或者卧倒射击,便于隐蔽,与必须站起来从前膛装弹相比,士兵从后膛装弹就可以大大减少成为敌人射击目标的机会。德雷西式步枪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射击速度较快,它一分钟之内最快可以发射7颗子弹。而奥地利人使用的洛伦兹(Lorenz)式步枪虽然也是来复枪,却是前膛装弹,一分钟只能射击两发子弹。结果,尽管洛伦兹式步枪的射程(1000米)是德雷西式的两倍以上(400米),后膛来复枪仍然显示了它的优越性。在纳霍德(Nachod)战斗中,6个半营的普军单凭这种步枪火力,就有效地阻止了奥军21个营达两个小时之久,并使奥军遭受了 5倍于他们的损失。奥地利军官甚至抱怨,他的士兵总觉得他们自己大部分时间都是处于在没有武装的情况之下,而普鲁士人却总是准备着开火。

  决定性的战斗在8小时之内结束

  在这种情况下,7月3日,普军25.5万人,包括弗里德里希?卡尔亲王率领的第一军团9万人,王储弗里德里希?威廉率领的第二军团12万人,黑尔瓦尔特?冯? 比滕费尔德将军率领的第三军团4.5万人,与贝奈德克指挥的23.8万奥军,在易北河和奥得河汇合处的柯尼希格雷茨(今捷克共和国境内)附近萨多瓦村进行决战。双方投入兵力之众,是欧洲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近50万人的参战规模一直要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才被打破。

  在萨多瓦战役即将开始之时,毛奇跟普鲁士王储失去了电报联络,因此不得不靠传令骑兵送信,命令部队开赴作战地点。上午7时45分,俾斯麦身穿后备军少校制服,头戴铁甲骑兵头盔,骑着健壮的栗毛大马,与威廉一世和毛奇一起登上山坡注视着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的风云变幻。战役开始后,几十万德意志人站在相似而不同的旗帜下互相厮杀,双方势均力敌。奥军在头几次战斗中打得很顽强,但未能获胜。俾斯麦对能否取得这场决定性的胜利,心中无数,正像他后来在回忆录中所写道的:“当时感到好像在玩扑克牌,把不属于自己的100万塔勒孤注一掷。”

  就在俾斯麦疑云满面的紧要关头,他发现在战地东方数公里之外有一行类似树木一样的东西正向前移动。他立即提醒毛奇注意这一情况。毛奇透过望远镜静静地观察了片刻,然后兴奋地向国王报告:“陛下不仅赢得了这个战役,而且也赢得了整个战争!”因为毛奇知道,缺乏军事经验的俾斯麦所看到的并不是一座树林在移动,而是接到信使带来命令的普鲁士王太子率领的第二方面军正在击溃奥军右翼。在当时,除了毛奇本人,还没有人相信这是事实。3个小时以后,战役的进程证实了毛奇所观察到的结果;普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就像恩格斯指出:萨多瓦会战“这样一场决定性的战斗在8小时之内结束,还是从来没有过的”,“如果没有这样的火力优势,普军是不会取得这样巨大而又迅速的胜利的。”奥军伤亡和被俘者达4.4万人,普军只损失约1万人。

  “在军队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之后逆来顺受”

  萨多瓦之战打开了维也纳的大门,奥地利军队已经无力阻止普鲁士人的前进步伐。哈布斯堡王朝的首都陷入一片混乱,宫廷的官员们匆忙逃往较为安全的布达佩斯,甚至伊丽莎白王后(茜茜公主)在慷慨地写下“我们已经再没有什么可失去了,所以不如光荣地死去”之后也没有选择死亡,而是去了她挚爱的匈牙利避难。

  与此同时,普鲁士军队的大本营正一片欢腾。威廉一世和总参谋长头脑发热坚决要仿效拿破仑一世进军奥地利首都。7月21日,普军推进到维也纳所在的大平原马赫菲尔特,兵临维也纳近郊,并且准备进攻离维也纳市中心6公里的尼科尔斯堡要塞,普鲁士的将军们打算明天便进驻维也纳:“我们的士兵早已急不可待地想要撩起维也纳姑娘们的裙裾……”

  这个时候,只有俾斯麦意识到,战争已经结束了,“与奥地利的争端已经解决,现在我们必须恢复旧日的友谊”。在普鲁士军队的大本营,俾斯麦竭力阻止进军维也纳,用其自己的话说:“我有一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要做:向沸腾的葡萄酒中注水,使大家明白生活在欧洲的不光是我们自己,而且还有三个憎恨妒忌我们的强国。”他告诫头脑发热的总参谋部,“普军得意扬扬地进入敌国首都,自然会给我们的士兵留下愉快的回忆”,但“它将会在奥地利的自尊心上留下伤痕……在我们未来的关系中增加不必要的困难”。他在一次军事辩论中责问将军们:“要是敌军放弃维也纳,向匈牙利撤退,我们是否还要去追击?我们一旦越过多瑙河……就失去同后方的联系;那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向君士坦丁堡进军,建立一个新的拜占庭帝国,让普鲁士听天由命。”因此,目前最迫切的需要是以宽厚的条件迫使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后,普军“凯旋”,加强莱茵河防线,使拿破仑三世(路易?波拿巴)无计可施。俾斯麦警告威廉:“国王军队的辉煌胜利将迫使波拿巴放弃他迄今持有的保留态度(即中立政策)。”苦口婆心地说服最后变成了首相与国王之间的激烈争吵。当国王仍不让步时,俾斯麦绝望地流下了热泪,这位铁血宰相甚至打算从4层楼上跳下去,只是在素来与俾斯麦不和的王太子劝告下,普王才勉强同意插剑入鞘,与奥议和。威廉一世伤心不已地写道,“因为我的儿子附和首相的意见,我不得不痛心地在维也纳的大门口,在军队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之后逆来顺受,接受如此耻辱的和约!”

  俾斯麦总算松了一口气。8月23日,普奥双方正式签订《布拉格和约》,历时7周的战争宣告结束。照和约条款,德意志邦联解散;奥地利被排除出德意志事务之外,普鲁士兼并在战争中占领的汉诺威等地,并获得建立一个美因河线以北的北德意志联邦的权利;普鲁士获得石勒苏益格-荷尔斯坦因;奥地利只需偿付一笔很小的赔款。普奥战争的直接结果是产生了一个“不出名的普鲁士-德意志国家”:“北德意志联邦”。1866年8月,美因河线以北的21个邦和3个自由市共同缔结了一个联邦条约。俾斯麦趾高气扬地宣布:“这些条件包括了我们所想要的一切,即在德意志的行动自由。”

  俾斯麦知道,北德意志联邦的成立只是“迈向德意志统一的一个步骤”,还剩下以巴伐利亚为首的南德四邦在拿破仑三世的支持下游离其外。富有洞察力的恩格斯在1866年7月预言:“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普鲁士有50万支针发枪,而整个其余世界还不到500支。在这两三年或五年之内,没有一支军队能够配备后装枪,而在此以前优势在普鲁士一边,难道你认为俾斯麦不想利用这个时机吗?当然要利用。……总之,俾斯麦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力量,并且也知道,这样的力量对比只能维持几年,因此我认为,他将尽最大的可能利用这一点。”对此,俾斯麦更不讳言:“我从不怀疑,在建立德意志帝国之前,必须取得对法战争的胜利。”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