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体后遗症":盘点前苏联地区的"溃疡面"

日期:2017-03-09 来源:中国军网

  “解体后遗症”:盘点前苏联地区的“溃疡面”

  ■国防科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 马建光 李丽刚 张杰

  25年前,庞然大物苏联在被摄去心魂后轰然倒下,分裂为15个独立国家,一个曾与美利坚比肩的超级大国永远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然而,历史是有惯性的,1991年12月成立的独联体,当时被西方讥笑为苏联的“最后一块遮羞布”,如今成为大国激烈角逐的重要舞台。城头变幻大王旗,乌克兰局势跌宕起伏,纳卡地区再起争端,关键性区域往往是矛盾冲突的热点。这些创伤通常慢性感染,急性发作,经久不愈,作用反复,成为制约区域和平与发展的“溃疡面”。

  折戟沉沙铁未销:阿布哈兹与南奥塞梯

  雄伟的高加索山脉自西北向东南横贯于黑海和里海之间,以此为基线,向两翼延伸分别是达吉斯坦、车臣、印古什、北奥塞梯等俄罗斯联邦的加盟共和国,以及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等外高加索三国。从俄罗斯人的视角俯瞰地图,阿布哈兹与南奥塞梯如同一把钳子,中间衔住的便是格鲁吉亚。如果把视线拉得更远一些,二者更像是打下的两个楔子,支撑着俄罗斯的外高加索战略。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苏联境内民族主义情绪蔓延,不仅大的加盟共和国与苏联的分离倾向有所表现,部分加盟共和国内部的某些“少数民族”也提出了独立的政治诉求。苏联解体后,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先后宣布独立,格鲁吉亚政府与这两个地方政权爆发了战争。阿布哈兹冲突的时间更久、流血更多,死亡人数达1.4万到1.6万人,南奥塞梯冲突也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经俄罗斯和国际社会调解,冲突有关方面达成停火协议,随后俄军以独联体维和部队的名义进驻,这两场冲突渐渐归于平静。

  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尽管阿布哈兹、南奥塞梯与格鲁吉亚政府之间依然存在立场分歧与各种矛盾,但是双方基本维持着脆弱的和平状态。2003年,格鲁吉亚爆发“颜色革命”。随着萨卡什维利上台,格鲁吉亚向西方国家靠拢的步伐骤然加快,与俄罗斯关系则持续恶化,南奥塞梯问题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有了西方的撑腰,萨卡什维利政府对待南奥塞梯问题的态度日趋强硬。这位留学欧美的高材生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甚至打算依靠北约,以战争方式一劳永逸地解决南奥塞梯问题。2008年8月,俄罗斯和格鲁吉亚爆发了“俄格五日战争”,格鲁吉亚先小胜后大败。在俄方的支持下,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完成了“事实上”的独立,且均有俄罗斯军队驻扎。

  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俄罗斯与阿布哈兹组建了联合军团司令部,俄罗斯军队大规模入驻阿布哈兹。2015年3月18日,普京与南奥塞梯领导人签署协议:俄罗斯与南奥塞梯在军事、安全和经济领域实现高度一体化。西方媒体惊呼:俄罗斯与南奥塞梯“合并”。可以预见的是,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问题仍是俄罗斯制衡格鲁吉亚的有效工具,而西方和俄罗斯围绕外高加索地区的争夺远未到完结的时候。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