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的幻象:冲向冬宫的照片其实是张剧照

日期:2016-04-08 来源:东方早报

   另外,如果你对十月革命之后的苏联历史有所了解的话,读了书中有关农村和粮食问题的篇章,你会不由得感到触动。对农村的阶级分析,对富农的敌视政策,在解决粮食问题上首选的行政命令办法和强力剥夺的方式,以及“一刀切”式的法令和执行中的过火、走样等等,不是再次现身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吗?尽管两个时期的具体情况不同,但执政者的思路和做法却何其相似。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很多领导人,都批评过军事共产主义的错误,也从锋芒直指布尔什维克的农民起义和暴动中得到了教训,但这种错误纠正的是不是彻底?教训是不是足够深刻?夹在前后两次农村大改造中间的新经济政策,对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到底起了多大作用?进而应该如何看待和评价军事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运动这个历史线条上的转换与联系?一本好书应该能够让人掩卷沉思。

   写十月革命当然不能不写布尔什维克党的领袖们,某种意义上,他们是这段历史的主要书写者。尽管作者也成段引用了列宁的讲话和文章,这和一般的教科书有些类似,但这里的列宁是有血有肉的:有领袖的高瞻远瞩,也有政治家的平衡智慧,既有精准的预见,也有判断的失误。列宁对武装起义时机的把握上显示出他的远见和敏锐,在发动起义的关键时刻,列宁也焦虑也激动,他“像一头笼中的狮子”在斯莫尔尼宫房间里走动,并且“在骂人,在吼叫”……就是这些,描绘出了一个历史瞬间的列宁,一个鲜活的列宁。同样,当他面对像托洛茨基、斯大林这样的党内重量级人物的相互争斗,为了避免分裂,尽量调和,回避充当“裁判”。看起来,列宁似乎没有事事处处立场明确,态度分明,但这也正是列宁作为领袖、政治家的应有表现。

   书中写斯大林的篇幅一点不比列宁少。也许在作者看来,这是一个“争议人物”,是“简明教程”里被放大、夸大的一个。对斯大林,作者也是在展现他的重要政治活动的同时,不忘添加上性格的油彩。在负责南方征粮工作时,斯大林在给莫斯科中央人民委员会的电报中,常常是用没有商量的口吻讲话,指示人民委员会的有关部门该办什么事以及怎么办。要知道,那时的人民委员会主席是列宁。在要求掌管北高加索军区最高军事权力的问题上,斯大林坚持己见,不做妥协,不仅直接向列宁提出给自己军事性质的特别权力,对当时的军事人民委员托洛茨基更不放在眼里,并且在没有收到中央的答复之前就“自行其是”。在征粮过程中,斯大林采取非常措施,处罚、逮捕和处决一切抵制粮食征集的人。当很多农民逃进森林后,斯大林征粮队的口号就是:“把森林伐光——让木片飞起来。”在谋取北高加索军权中,斯大林自己说“手不会发抖”,把原来的北高加索军区说成是“卑鄙的和疯狂的冒险家”聚集地,下令逮捕了军区司令部所有人员,关押在一艘驳船改成的“水上监狱”中。只是托洛茨基的直接干预,这些军官才被释放。当然,这时的斯大林和列宁逝世后,或者和三十年代大清洗时期的斯大林,还不完全一样;但这时斯大林身上明显地已经有了日后斯大林的影子。

   在书中,托洛茨基、斯维尔德洛夫、捷尔任斯基、伏罗希洛夫……这些耳熟能详的布尔什维克领导人一个个出现在眼前;还有左派社会革命党的领导人斯皮里多诺娃、波兰总统皮尔苏茨基等重要历史人物也在其中;同时也不缺少起过大作用的“小人物”。其中,刺杀德国驻莫斯科大使米尔巴赫伯爵的勃柳姆金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小人物”。一般的历史书中都写到,他是契卡成员,左派社会革命党人,为了破坏布列斯特和约和一名同事闯入德国大使馆炸死了米尔巴赫大使。但从这本书中却能看到一个谜一样的“米尔巴赫事件”和复杂得多的勃柳姆金。围绕着“米尔巴赫事件”的谜团至今没有完全弄清楚:到底是谁主使、策划了这个事件?站在刺杀者身后的真正后盾和组织支持是哪个?是不是因为米尔巴赫对布尔什维克政权的稳定持久失去了信心从而招致杀身之祸?在刺杀事件之后,布尔什维克取缔了最后一个合作政党左派社会革命党,这是顺水推舟、因势利导还是预先设计的步骤?勃柳姆金后来的经历就更富“传奇”色彩了。他先是顺利地躲过莫斯科的大搜捕,逃到了乌克兰,几个月后又“自动”返回莫斯科投案自首。出乎不了解真正内幕的所有人意料的是,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对此案的判决是赦免了勃柳姆金。之后,他不仅加入了布尔什维克,从军,获得军功,被派到军事科学院学习,并且重回国家安全机关,负责在中国北部、西藏、蒙古和中东的情报工作。但最后还是没有逃脱悲剧的命运,由于被牵连到托洛茨基案件里,被他所供职的机构枪决。正像作者所说的:“勃柳姆金的一生不可不谓大起大落,不可不谓光怪陆离。”在这起落和离奇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作者提出了问题但没有给出答案。不过,没有答案或者暂时没有答案的历史同样独具魅力。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