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底斯堡战役:南北战争转折之战

日期:2016-03-28 来源:人民网

  兵进葛底斯堡

  1863年6月3日,李将军率领麾下北弗吉尼亚军团的7.6万名士兵(编成3个军和15个炮兵营,另有6个骑兵旅)从弗吉尼亚出发北进,6月中旬,南军击溃当面北军,俘虏5000人,乘胜穿过马里兰州转向东北宾夕法尼亚州进发,直接威胁美利坚合众国的先后两个首都——费城和华盛顿!入侵的南军犹如蝗虫一般夺走了可以找到的一切牲畜、马匹、四轮车、食物和鞋子,并在所占领的城镇征收贡物,甚至俘获了一大批宾夕法尼亚黑人,把他们解送南方为奴。但是,这次成功的进击对北方人思想产生的影响,与罗伯特?李的愿望恰恰相反,非但没有激励反战情绪,反而在多数北方人中激起了愤怒。

  负责防卫华盛顿的北军是拥有12.2万步兵和1.2万名骑兵与400门火炮的“波托马克军团”。指挥官约瑟夫?胡克少将认为,由于李将军率部北进,他应该趁机南下攻占守备空虚的里士满(与华盛顿的直线距离仅150公里),对此罗伯特?李早已成竹在胸,“果真如此,我们将互换首都”!毕竟以国父之名命名的华盛顿与之前寂寂无闻的里士满的价值截然不同。林肯也否决了胡克的计划,“我认为,你的真正目标是李部,而不是里士满”。胡克虽然听命快速将部队集结在李与华盛顿之间,怎奈罗伯特?李的赫赫威名实在令他丧胆——在当年5月份,拥有绝对优势兵力的胡克刚刚惨败在罗伯特?李手下——于是胡克向华盛顿报告:叛军人数比他多(其实李的兵力只有他的一半);政府没有支援他;如果他得不到政府的信任,他永远也不会获胜。无奈之下,林肯只能冒兵家大忌临阵易帅,由胡克所部的一位军长,办事果断的乔治?米德少将接替畏敌如虎的胡克指挥波托尼亚军团。

  6月28日,米德临危受命。两天后,相向而行的两支大军在十多条四通八达的道路交汇的葛底斯堡附近各自安营扎寨,设立司令部。滑稽的是,南北军虽然只相距几公里,对于对手的动向却互不知晓。由于葛底斯堡镇上有个鞋厂,而南军的大部分士兵又穿得破破烂烂,所以李将军派了一个旅去(用南方货币)“购买”皮鞋,7月1日上午,南军闯入了这个宁静的小镇,却意外遭遇了北军的骑兵,双方当即交火,同时,双方的传令兵急忙去召集援军前来增援,葛底斯堡战役就这样戏剧性地揭开了序幕。

  尽管李将军并没有在此地交战的心理准备,但还是比对手更快地做出了反应,迅速调来了25000人投入与北军19000人的战斗。在这一天的很长时间里,在人数上处于劣势的北军拼死打退了南军一次又一次进攻,北军第一军军长约翰?雷诺兹也被南军狙击手击毙。当天下午,在经历了艰苦的战斗之后,北军付出万余人伤亡或失踪,另有数千人被俘的沉重代价,余部从城内撤离,占据了城南的制高点公墓岭的阵地。公墓岭是一座南北走向、呈鱼钩状的一座小山。凸出的一面对着南军,所以北军的阵地极易防守。“鱼钩”两端各有一座小山包,南端叫小圆顶,北端的叫卡尔普斯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即将成为浴血战场的公墓大门上却挂着一个牌子,写着:“在此使用枪炮者,一经发现,将依法严惩不贷”。当天夜里,南北两军的主力均已赶到,静待明日的厮杀。

  第二天,南军向北军两翼发起进攻,激战至黄昏,北军阵地依旧岿然不动。在战线最南端著名的小圆顶之战中,由张伯伦上校率领的北军缅因州第二十志愿步兵团虽然打退了南军两个团的两次攻势,自己也被打得几乎全部伤亡,只有不到80人安然无恙。当下面又一次出现冲锋的征兆时,张伯伦上校知道如果再以步枪火力来阻止南军,在每个士兵弹药已经剩下不到五发的状况之下,绝对不可能成功,于是他做了一个当天甚至是整场战争中最不可思议的决定,他要求手下所有的士兵全部上刺刀,所有人站成一排,并率领所有健全的部队冲下了山头。北军的这一 “万岁冲锋”令南军不知所措,北军顺斜坡冲锋至山脚的南军阵地,共俘去超过四百人,瓦解了南军的攻势。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