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业寺碑题记与唐代村落史研究

日期:2016-04-01 来源:光明日报

  第三,提供了唐祖陵周围古今村落名称演变的珍贵资料。李兰珂曾就唐祖陵周围古今村落名称演变进行过归纳,指出碑中村庄与今名相同的有王尹村、王村、薄村、西霍村、东霍村;与今名音同字不同的有崇贤(今重贤)、南杨村(今南羊村)、南卫村(今南位村)、南柏社(今南柏舍)、东柏社(今东柏舍)、西柏社(今西柏舍)、李村(今里村);与今名稍有出入的有牛村(当即今牛庄、南牛村、北牛村)、南宋村、北宋村、中宋村(当即今宋村),城北王村、北王村、南王村(疑为今固城镇王村)、张村(当即今东张、西张),萧村(当即今肖庄),东贾村、西贾村(疑为今郭贾、孟贾、范贾、辛贾、李贾等村),彪冢村(当即今虎中村);与今名完全不同的村名则有圣佛村、寺西村、王璧村、聂村、鸟子村、固北村、六角井村、双塔王村、赵村。从上述归纳可见,在35个村名中,唐代与现在完全相同的村名有5个,占14%强,与现在音同字不同的村名有7个,占20%,与现在稍有出入的村名有12个,占34%强,与现在完全不同的村名有9个,占25%强,超过三分之一的唐代村名在现在村名中保持了当时名称的部分要素,值得关注。

  以上唐代村名与现在村名对应的比例关系对认识整个唐代村落史和古今村落名称的演变以及整个地名学史具有重要的统计学意义。在涉及华北地区特别是太行山及以东地区古代村落地名发生演变的资料中,民间有一个流传广泛影响巨大的“燕王扫北”和“洪洞大槐树迁民”说,不少地名资料书将相当数量的村落地名产生的时间归为明初移民,如1983年版《邯郸市地名资料汇编》所述当时邯郸市郊区的苏曹公社、四季青公社、柳林桥公社、彭家寨公社、马庄公社和丛台区、邯山区的37个村庄中,有18个村名的产生被认为是在明代。其实这些说法值得商榷,如其中有关彭家寨公社“下庄”的村名来历,该书称:“相传,明初‘燕王靖难’后,永乐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几户人家,居住在该村西南岗坡上,因地势较高,称为上庄。后因岗坡上缺水,清初迁村于岗坡下,更名为下庄”。其中“上庄”一名值得注意。据该村附近所出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墓志《李公妻张氏墓志》,墓主张氏“窆于县西南七里尚家庄北”(见《隋唐五代墓志汇编·河北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15页)。这里的“尚家庄”应即“上庄”,下庄可能是与“上庄(尚庄)”对称的村庄,尚家庄至迟唐代后期已经存在,所谓明初自山西洪洞县迁来自不可信。又如有关苏曹公社“前郝村”“后郝村”的来历,该书称:“据传,宋代该村附近曾有一片松树林,林木茂盛,远看黑压压一片,俗称黑松林。后在此建村,亦名黑松林。因‘黑’‘郝’当地口语同音,逐步演变为郝村”。据该村附近出土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王友玉墓志》(同上书第97页),墓主“今住邯郸永福坊界古郝村曲”,足证“郝村”一名之始远在宋代以前。光业寺碑题记中出现的村名也同样存在被1983年版《隆尧县地名资料汇编》延后至明代的情况,如柏舍公社所辖“宋村”:“据该村宋氏族谱记载,明永乐间,宋氏名成者,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村因姓氏而得名,沿用至今。”而实际上这里的宋村显即光业寺碑题记中南宋村、北宋村、中宋村中的一个。总之,光业寺碑题记可以证明,现在太行山及以东地区古代村落名起始时间有相当一部分被现有的地名书推后,现在后缀为“村”的村落名称(不包括后缀为庄、屯、寨、堡、铺等的村名)至少有相当一部分源自唐代或其中部分村名要素与唐代村名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当然,光业寺碑题记对唐代村落史的意义绝不止以上三点,像村落姓氏构成、勋官名号及其构成等,都值得专门探讨。本文在此只拟抛砖引玉,希望借此引起学界对唐代村落史以及整个古代村落史研究的关注。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河北师范大学)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