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最古老的诗歌

日期:2016-03-31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是竹类植物的起源中心。从上古先秦到近现代,我国历代诗人寓情于竹,留下了许多咏竹的壮丽诗篇。在阅读《绿竹神气——中国一百首咏竹古诗词精选》时,发现一首古老的二言古遗诗《弹歌》很不寻常。

  这首诗只有八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最直观地看,此诗为什么诗名是《弹歌》呢?古代诗歌命名有三种方法:一是内容,如《汉书》里的“舂歌”;二是人物,如《战国策》里的“荆轲歌”;三是开头,如《孟子》里的“沧浪歌”。诗名《弹歌》不符合任何一种命名方法。

  首先查阅此诗出处。此诗的诗文最早出现于东汉的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后来明朝的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一回“美人计吴宫宠西施,言语科子贡说列国”也用此句:“故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之谓也。”但没有此诗的名子。

  查阅文论书籍。梁代的刘勰《文心雕龙》中有两处简短的评述,在《通变第二十九》中说:“黄歌《断竹》,质之至也。”在《章句第三十四》中说:“寻二言肇于黄世,《竹弹》之谣是也。”很明显,诗名《断竹》符合“开头”命名法,但《竹弹》名子是怎么来的呢?

  《竹弹》和《弹歌》都有一个“弹”字,根据三种命名法,排除“人名”和“开头”两种方法,只能是根据诗的内容命名的,但诗中并没有“弹”的字眼和含义。那么,这首诗怎么和“弹”产生关联呢?也就是说这个“弹”字是什么意思呢?这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再回过头来看此诗出处《吴越春秋》,发现了一点线索。“古者人民朴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死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绝鸟兽之害。故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之谓也。”从“作弹”推测,“弹”很可能是一种原始武器。

  这使我们想到《说苑》卷11《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中“弹之状如弓,而以竹为弦。”这是战国时期梁惠王同名家代表人物惠子的一番对话。《辞海》也说“弹“是“以竹为弦的弓”。此处是名词,读dàn。可见,“弹”是一种弓,《弹歌》也即是关于“弓”的歌。

  那么,《弹歌》名子起源于何时呢?民国时的王启明先生《歌谣论集》认为:“《弹歌》的时代,发生在黄帝以前,为我国最古老的歌谣。”并指出《弹歌》诗名是在清朝时的沈德潜所编《古诗源》中,作为“二言古遗诗”题名为《弹歌》(上海北新书局一九二八年九月版)。

  这样,《弹歌》的含义和渊源都得以考察清楚。但是依然说服力不足,因为这八个字与“弓”的关联性不强。这首诗的前两句是描述制作弓,后两句是说使用弓。这样表达过于简略,使我们不好理解如何做弓和射猎。很有必要查阅更多资料以求还原佐证。

  查阅《康熙字典》在解释“肉”时引用了此诗,但内容是“绝竹,续竹,飞土,逐肉”。这里的“绝”不是“断绝”之意,而是古语里的“横穿”和“穿越”之意,如陆游诗《夜泊水村》中“老子犹堪绝大漠”。若把“绝竹,续竹”理解为在竹子两端钻上孔,再连起来制成弓,则合情合理。

  这样,“制作弓”的过程就很清楚了,但是“使用弓”却还是不太清楚,“飞土”的含义也不太明白。查阅1997年编就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在“江苏卷”发现一首《斫竹歌》:“杭唷,斫竹,呵哟嗨!杭唷,削竹,呵哟嗨!杭唷,弹石,飞土,呵哟嗨!杭唷,逐肉,呵哟嗨!”

  这首《斫竹歌》很有名,曾在2006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曾在“2008年中国长江文化艺术节暨庆祝张家港口岸建港四十周年文艺晚会”上被当地河阳居民演唱,上了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栏目。更为有趣的是,这段歌词对于我们解决疑问提供了详细的线索。

  这段歌词是“斫竹,削竹,弹石,飞土,逐肉!”这里的“弹(tán)石”是说弓射出去的不是“箭”,而是“石”,这也许就是古代“弹”与“弓”的主要区别。“弹石”以后产生了“飞土”,即是尘土飞扬的场面。这样既形象生动,又符合涉猎特点。

  综合以上考证,这首《弹歌》可以完整还原为“斫竹,断竹,削竹,绝竹,续竹;弹石,飞土;逐肉!”这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此诗的命名原因和叙事过程,而这种还原法也可为我们整理古代原始劳动诗歌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